《天安门母亲网站》- 时政与评论

哈佛学生发起六四学术研讨会 多名世界级学者莅临


 


 


自由亚洲电台


 


 

 图片: 与会的部分老师和学生。由左至右,Nathaniel Flores, Annie Qin(梦伊),John zhou, MacFarquhar(麦克法夸尔),Paul Cohen, 何晓清,Greg Yang(杨葛),Simon Thompson ,Michael Atltman,, Leslie Arffa,。 (记者白帆拍摄)

 

一群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八九六四时还没有出生,却通过一门课程深入了解了六四真相,并引起很多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

 

初春的波士顿依然春寒料峭,但鲜花已在四处开放。美国东部时间四月二十日,在查尔斯河畔的学术重镇哈佛大学,一场有关天安门运动的研讨会和纪念活动正在举行。

(背景声音:广场学生屠杀前的讲话:“同学们,我们有些同学坚持要留在这儿是对他们存在幻想的表现。有些同学说他们不敢对我们下手,都是幻像!”)(屠杀后的哭泣声)

据悉,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组织的,他们在会上不但邀请了多位中国问题专家,组织了再现六四的表演,并宣读了他们的研讨论文。

他们的老师何晓清博士开设了“天安门运动与历史记忆”专题课程,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了有关天安运动的原始资料,听当年学生领袖的当面讲述,查阅了燕京图书馆的六四档案,目睹了示威者的血衣。还通过表演,再现了八九年六月三日的历史场面。想像当年同他们现在同龄的学生的真切感受。

何晓清博士介绍说,她在教这些学生是,感到教学相长,受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这门课都有很大的热情,或者是说特别地对这个题目感兴趣。那当然很多跟他们的经历或者是他们个人的
background(背景)就是家庭的背景都有关系。另外,今天我们在会上也听到有些学生提到说,爸爸妈妈当年也是学运的参与者,那他们对这些事情一直都是比较好奇的;有些学生提到说,他看到一些照片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那些学生是充满了笑容,跟年轻的他们一样。”

与会哈佛大学东亚系副教授、明史专家宋怡明(
Michael Szonyi)对记者表示,他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也很感动。

“我知道学生要去举办这个活动我很感动,因为我们经常说年轻人没有任何历史感,把过去的事情忘掉了。六四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出生,但是他们为了知道真实(真相),可以说是勇敢地去学习去研究,然后去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理解。以及他们让我们看到那个应该叫做演团(演出),表示他们的感性,使我很感动。”

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麦克法夸尔即马麦德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专访时,分析六四的成因说,六四悲剧源于邓小平的误判。

“六四和文革的最大不同是当时学生的抗议是完全和平的,所以当时当解放军开枪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因为邓小平认为又一个文革将来临,他会再次下台,所以采取了如此举动。”

他认为,无论是何种理由,六四镇压都不能自圆其说

多名学生在宣读论文和报告时表示,希望人们听到被沉默的声音,保存历史的记忆。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在一九八九年还没有出生,但对六四有很强的研究兴趣。学生梦伊四岁从中国来到美国,她向记者介绍说,她父母的六四经历让她对六四非常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六四的真相。

“六四的时候会怎么做,我老是认为我会参加,可是想因为我妈妈和我很像,她说她当时没有参加,让我觉得有点失望,然后我爸爸(我)觉得很自豪。在跟他们谈的时候,听到他说他对这件事有那么大的加入(投入),让我很高兴,让我觉得很自豪,所以他们两个的故事让我想起天安门多难,是多难得到一个答案。”

在进行总结发言时,蜚声学术界的麦克法夸尔表示,中国要成为一个更伟大的国家,让世界尊敬,其领导人必须信任自己的人民。

“理想主义并没有死亡,那个政权是脆弱的。否则为何在遥远的突尼斯发生的事情令他们会如此紧张。将艾未未等人抓起来。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或者何时发生,或者在我的有生之年,或者在你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但事情一定会发生,因为中国人追求的是尊严和尊敬,那种来自外部世界的尊敬。现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民知道,领导人知道,专业人士知道,只有国家的领导人信任自己的人民,这种尊敬才会出现,中国才能成为一个更伟大的国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白帆发自波士顿的报道

 

******************************

拒绝遗忘 还原真相—哈佛大学六四研讨会侧记(一)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diaochabaodao/invest-04282011102013.html

 

拒绝遗忘 还原真相—哈佛大学六四研讨会侧记(一)

2011-04-28

时光推移,光阴荏苒,虽然中国的八九六四天安门运动过去近二十二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似乎有关六四的记忆没有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但有天安门运动的亲身经历者每年会举行活动纪念六四,如今还有一批十八九岁在六四时还没有出生的年轻学子,重新拾起有关六四的记忆

(“一无所有”)

你可能难以想象,你刚才听到的歌,是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唱的,他们中有的人还不懂中文。初春时节,在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虽然春旱料峭,但鲜花已经开始盛开。

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查尔斯河畔的方氏大礼堂举行“历史与记忆中的天安门”研讨会。他们以学术报告,采访亲友,天安门摇滚乐赏析,乃至舞台剧 的方式,在分析天安门运动意义的同时,也再现了历史性的场面。

(广场讲话、枪声、争辩、哭泣。)

这次研讨会以及纪念活动是由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发起的。他们选修了何晓清博士有关天安门的课程,这次活动是对这次课程的反馈和成果汇报。虽然这个活动是学生发起,但却有哈佛东亚系以及费正清中心的协助,同时也吸引了多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参加。

费正清中心的主任欧立德在活动开场白中说:“这场活动不但是本科生而且是一年级学生组织的,是难能可贵的。对老师来说,在教学生涯中,你在讲一个你经历过的事件,以为是现在的事情,并且以为你的本科生也同你一样知道该事件的背景。但突然某个时刻,你所讲述的不是时事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时,这会让你产生很复杂的感觉,首先觉的自己真变老了。我首先有这种感觉是有关
89的,1990年在北京做博士论文研究时,六四记忆犹新,曾经在六四一周年时跟同学激烈地争论过,是否应该佩戴黑袖标来表达悼念之情,最后我们虽然没有这样做,但六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感同身受的事情。数年后,我开始教书,我知道课堂中的学生在六四时是少年,在高中念书,在电视上目睹了一切,当我谈六四谈天安门,他们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一直将我的学生对六四的这种了解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直到我的学生变成那些六四时只有七岁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六四的背景,我因此不得不重新整理我的讲稿,但如何才能将六四时那种震惊、好奇、以及悲痛欲绝的感觉传达给他们,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往往容易陷入激动情绪中说不明白”。

欧立德教授认为,对六四的历史进行重新梳理十分有意义,但确实是非常艰难的挑战。

“六四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记忆,成为一个挑战,尤其是中国有关六四的历史被漠视,六四是个禁忌,在历史中被抹掉。重新构筑六四的历史是很困难的,这是这些学生和历史学家都在面对的事情,是对历史的重新叙述,而不是罗列事实”。

据悉,哈佛大学东亚系的何晓清博士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关于天安门运动的课程,有十多名学生选修。

何晓清博士在接受本台记者的专访时表示,这些学生虽然在六四时还没有出生,但通过课程和这次活动,表现出了很大的研究兴趣。

梦伊四岁时从中国来到美国,她父母的不同六四经历对她有很大影响。

杨葛是音乐爱好者,他研究了六四时期的摇滚乐,包括崔健的“一无所有”, 何勇的“垃圾场”等。

他认为,六四时期的摇滚表达了颠覆和反叛,是中国摇滚最好的时期。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宋怡明(
Michael SZONYI)对记者表示,他对学生在课堂上和今天的表现十分满意。

这些学生的指导老师何晓清清博士对自己学生的表现也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