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母亲网站》- 时政与评论

一年又一年
——“六四”二十年杂谈

 

 

熊若磐

 

“六四”又将来临。这回是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这一天突然失去爱子的天安门母亲们遭受的锥心之痛,已经变成一种常年伤痛。 而海内外千千万万有良心的中国人也感同身受。

回想“六四”刚发生后不久,心中除伤痛外,尚怀有一种希望,总以为这个冤案很快能平反,因为,一个所谓人民政府,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派军队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及百姓,并将爱国者当成罪犯,进行监禁或追捕,这是天理难容的。当时许多西方国家要制裁中国,是顺理成章的。所以那时我相信,“六四“不久定会平反,正义定会得到伸张。

然而,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每逢“六四”我都觉得自己挨了一闷棍,再过一年,又是一闷棍。当年认为,十年是何等漫长的日子呀,十年还不平反,是不可思议的。结果十年过去了,然后是十一年,十二年.....,平反的希望日益渺茫,而一些其他令人痛心的事又继续不断地发生。

“六四”的情结老也解不开。有一句老歌常在心头回响,那就是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的《五月的鲜花》中的头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这首歌在抗日战争时期极为流行。它的头一句给人印象特别深。每当想起“六四”,心中就不由得响起这句歌。作为一种自我抒发,我便利用这个老曲调,填写了新词,一共四段,加尾声,歌名仍叫做《五月的鲜花》

 (一)  五月的鲜花,六月更鲜艳,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他们用鲜血将历史篇章接连谱写。 

 (二)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随后争解放争自由的斗争,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无数志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三) 尤其难忘一九八九年,爱国的青年上街请愿,呼吁实行民主维护人权,和平请愿惨遭暴力摧残。

(四) 英雄们虽然已离开人间,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披荆斩棘的先烈。               

(尾声)五月的鲜花唤起对英雄的怀念,正义之花永远美丽鲜艳。 

此外,与“六四”相联、时常在我心头萦绕的还有另一首曲调,那便是胡松华编写的内蒙民歌曲调《赞歌》。这首充满豪放情怀的曲调,旋律优美动听,适合用来歌颂英雄。我将它填写了新词: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手捧鲜花把歌唱,赞美青年们的英雄气概,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为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要让民主旗帜飘扬,年轻的自由战士牺牲了生命,他们的名字万古流芳。 

2002年和2003年的“六四”期间,我设法要用这两首填新词的老歌来公开表达对六四牺牲者的纪念,但此愿望未能实现。

2005年秋,我和老伴为歌本修订版之事再度回国,在某地和两位分别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相聚,叙谈难免涉及“六四”。其中一位是退休的老医生,她低声问我:“据你们在国外得到的消息,六四是真的打死人了吗?”她的提问令我大吃一惊。这位老医生应当算是个高级知识份子,可见当局封锁消息、愚弄百姓到何种程度,竟能对一位高级知识份子瞒住了一件这么大的、全世界都知道的惨案!隐瞒了十六年后,还在继续隐瞒,而且不知到何时才会不再隐瞒下去。我又记起,也是那次旅行中,在火车上遇到两位来自英国的姑娘,她们一个在中国教英语,一个在日本教英语,当时是结伴在中国旅游。我们问到“六四”,她们茫然不知,经我们简单介绍后,她们都显得惊讶。想到此,我真不能不佩服当局瞒骗技术之高超,不仅成功地在国内,而且在世界,把许多善良的人都瞒骗过去了。

 2006年,黄河清先生对我们的歌本《怀旧金曲》予以好评,于是蒙他推荐,我们获邀出席了20061125日至2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中国自由文化运动第一届年会”。也是在这次开会期间结识了毕生为中国民主奋斗不息最后不得不客死异邦、铁骨铮铮的著名作家王若望先生的夫人羊子女士。羊子在与会人士中,年龄和我最接近,虽然比我还是小十余岁,但也是个老年人了,也许正因为此,我们在短短几天开会期间,彼此就合得来,后来也保持联系。

2007年,羊子为“自由圣火”网站主持一个“纪念王实味”的专栏,约我写稿,我觉得自己既年老又知识浅薄,怕写不好,她鼓励我,并帮我过目初稿,结果我写的 《愿民主自由之花早日开放---让王实味等英烈含笑九泉》一文被刊出,荣幸地与一些名声响亮的优秀作家们的文章并列。我在此文中,表达了对美国民主制度、特别是“人权法案”中关于保障人民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条款的赞赏。

“六四”十八周年,“自由圣火”网站征集纪念文章,我便将在心中唱了许多年的填新词的《五月的鲜花》和《赞歌》以《献给天安门母亲的歌》为题投寄,获刊出,我对那些不幸的母亲们的心意总算表达出来了,松了一口气,但仍不知那些天安门母亲们本人是否能够看得到,因为“自由圣火”网站在中国大陆肯定是被封杀的。幸而在旧金山纪念“六四”的集会上遇到热心的年轻人QJ先生,他说不久要去北京,于是我们托他将一本《怀旧金曲》和上述两首纪念“六四”的填新词的老歌捎给天安门母亲之一的丁子霖教授。20082月,意外地收到丁女士的电邮,她写道:

“若磐  联发两位先生,你们好!收到两位托QJ转交给我的歌曲集并“献给天安门母亲"的歌”。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激励。这也说明,凡一切有良知的正义之士,都不会忘记"六四",更不会忘记那些为了自由、民主献身的人们,包括为了避免那场灾难而被一直软禁至死的赵紫阳先生。也正因为如此,我每年117日,都要去赵家拜祭这位受人尊敬的好人。

“我不懂音乐,但光读歌词就让我热泪盈眶。谢谢两位的拳拳之心。祈愿你们安乐康健。

“我本来不知怎么回信,今天意外从你们书的扉页内看到你们的邮址,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给两位写信,如能收到,我会非常高兴,如你们收不到,就算是我默默地为两位祈祷吧! ----丁子霖   2008228 ”

读了此信,知道自己填写的那两首本以为毫无用处的歌词竟能给那些巨大冤屈、忍受巨大伤痛的、可敬的母亲们带来一点温暖,颇感慰籍。后来得知有了一个“天安门母亲网站”,便也将这两首歌投寄了。

2008年,“六四”十九周年,总觉得不能无声无息,但又觉得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都已经表达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直拖到六月四日这天,想起很多令人气愤的现状,终于忍不住,打开电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管好坏,反正说几句心里话,题目是《“六四”十九周年感言》,写完回头一看,觉得情调较悲观,于是在最后加了一条不大有力的“光明的尾巴”,就寄出了,心想这种没有多少积极因素的文章,多半不能刊出,但即使不刊出,也算我尽了心意吧。六月五日一早,羊子来电话,说读到我的文章,认为写得不错,令我惊喜。

这些年来,网上发起了许多维护正义的签名运动,只要看到,我们都签了名,这类签名数不胜数,包括要求释放王炳章、支持为右派平反、支持维权运动和一些维权律师,...等等,直到2008年末的《零八宪章》。签署《零八宪章》时,觉得自己参加了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签名运动。

现在,“六四”二十周年即将来临,在这样一个日子面前。想起当年 “天安门”学生追求的民主自由这一普世价值,已经开始被一些无良心的所谓学者文人公开否定。有种义务感时刻令我不安,感到自己也是个母亲,在这个伤感日子到来之际,总觉得该对那些不幸的母亲们说两句同情之语,于是,在这种义务感的督促下,便写了这篇杂忆:“一年又一年”。

 年年要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平反“六四”、伸张正义、实行民主、维护人权,特别是解除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箝制。

看来只要我呼吸未停止、神智尚清楚,这个愿望年年都得重复表达一番,明知无用,但为良心所驱使。

杂忆写到此,总觉得还有点什么应当趁此表达出来。那就是,近年上网当中,除欣赏到许多为中国民主呼吁的文章,有时也会读到关于民运内部不和的消息。我想,凡是希望中国早日实现民主的人,包括涉及不和的民运人士本人在内,没有不为民运内部不和、力量分散而担忧的。即便不是民运人士,像我和我老伴这样的普通中国老人,也不能不担忧。

我们觉得,海内外民运团体需要团结一致,有个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才能集中力量,有所作为。共产党当年就是靠统一指挥和铁的组织纪律才取得胜利。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搞的是民主运动,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也不能像共产党那样把个人独裁当成组织纪律。民运人士和团体在运动过程中也应体现民主精神,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权利。这就难免形成各言其是、各自为政、山头林立、派别纷呈、内斗不息的局面。但这也显示,咱们的民运不会走上共产党那种独裁专制的道路,因此,应当认为,目前这种分散、各自为政、内部互相争斗的状况,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必为此悲观。但另一方面,民运又不该一直这样分散下去,最终还是要集中力量,才有可能成功地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湖南有支民谣唱道:“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麻纱扯脱难,...不怕力小怕孤单,众人合伙金不换。”因此还是应逐渐建立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或称 “民运大联合”。

例如今天,“六四”二十周年之际,如果全体民运力量能联合起来,以类似“零八宪章”签名运动那样浩大或更加浩大的声势,搞一个所有民运人士和团体都包括在内的、要求平反“六四”的大签名运动,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民运势头由衰弱转向强大的转折点。

相信咱们的民运人士,也能具有真正政治家风度和胸怀,赢得起也输得起,服从民意,顾全大局。问题是咱们的民运人士还没有处在真正的法制当中,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指引和制约他们,我们觉得,他们是否可以在民运过程中就实习实习民主与法制?

此外还想到的一点,是如何相互看待缺点的问题,中国有个古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觉得,只要不违背“争取中国民主”这个大前提,任何人应当都可以合作,对合作者不必像挑选结婚对象那样挑剔细节。中国还有句古训:“人至清,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

 

熊若磐 200943日 于旧金山

 

 

《天安门母亲网站》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