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宪章》诉求中的政治睿智
王军涛
《08宪章》展示了政治智慧和动态眼光,将现实操作性与道义原则性结合,提出建立宪政框架作为中华民族首先提出的答案。 2008年12月9日中国民间力量各界代表发布的《08宪章》,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个文献反映了中国民间运动对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共识,这个事件表明中国民间力量作为整体再度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必然伴随着政治转型。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有三重含义。首先是共产党国家的极权政治体制向着后极权体制转型,其次是现代化导致人们的知识增长、生产能力的开发和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最后,这是一个人类文明与中国文明交汇、形成新文明发展格局的文明融合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种思想、利益、势力和制度间会有摩擦、冲突和交流,会有分化、组合和相生相灭。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共识,就会陷于内耗之中,就会有内战。现在,由于政治体制极度不合理,各种诉求被压制,没有充分表达。其后果是各种问题日益恶化,民众不满鼎沸,信访案件激增,草根层面暴力冲突的程度、数量和范围都发展迅速。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再度被提出来。 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中国会有许多力量提出不同意见,这些意见间会存在深刻的分歧。因为分歧的根源不仅会围绕着存在的现实问题有不同利益,而且各种世界范围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都会进入中国寻找自己的机会。各领域的话题都可能成为分歧的焦点。在这样复杂的意见格局中,什么样的意见会被国人普遍接受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在这个问题上,《08宪章》展示了政治智慧和动态眼光,将现实操作性与道义原则性结合,提出建立宪政框架作为中华民族首先提出的答案。 目前,中国的执政者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作为答案。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理念几乎无法实现。尽管执政者掌握着几乎全部的国家权力资源和多数经济资源及强大的文化资源,但是无法让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接近自己的目标。原因在于,他们的目标没有制度作为基础,对人性作了不现实的期待。 中国民间精英也在热议存在的问题和出路。但是多数争论陷在经济和社会利益话题中。在缺乏合理的意见交流程序和公共决策制度的情形中,这些议题会撕裂社会的共识。很明显,在经济社会话题视野中,左右两派都无法提供作为答案的理性基础。 底层大众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正在悲壮和惨烈地与黑社会化的政权苦斗。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提出系统的思路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在严厉的镇压、掠夺和迫害中,支配着他们的情绪是生死搏斗才有的正义感。这些可以是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和新社会诞生的心理基础。但是,还不是一个建设性的变革纲领。 其实,中国人现在面临的任务是,重建共识,以实现全面的和平开放转型。这回归到一个政治理论的经典话题:什么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利益和五花八门的意见所共存的政治共同体的理性正义的共识?政治理论家早就知道:这个共识不是具体的人事、制度和政策的指向,而是一个宪政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具体的政策、人事和制度,被公平、理性和充分地讨论,然后被合理、公平地选择。《08宪章》正是提出这样的程序性诉求,这比现有的中国各种力量的诉求要更合理地作为共同底线。 如果我们比较《08宪章》与历史转型期的其他政治纲领,《08宪章》从缔造程序共识的角度看,也更合理些。 110年前,康梁变法提出一系列诉求。这些诉求都是关于具体的国家制度的改革。实现诉求的方式也是自上而下强制行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想以流血方式实现变革。他们没有首先建立一个政见发布、交流、讨论和评议的平台。这就使得变法不是建立一个共识框架,而是推行具体的诉求。 100年前,清末有个立宪运动。这个运动虽然是清朝发动的,但是据史料揭示,这个运动卷入了民间立宪力量。在这场运动中提出的诉求,有宪政框架,也有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建设诉求。那些具体诉求是有争议的。 今天中国大陆民主运动中,也有不少文件。这些文件都强调了一些政治诉求,但是多数不完整。还有不少卷入针对当时热议话题的观点。这些都使得文献不宜于成为共识性程序诉求纲领。 在第三波民主化中,也有许多转型中的政治建设不仅有宪政框架,而且卷入大量的具体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及政策的内容。这些都成为以后政治分歧的种子,引发人们对转型的争议。 在前苏东转型中也有一些文件,这些文件强调的是基本人权,对于国家权力建构的原则没有多少论述。虽然这也是可以作为基本共识的程序性诉求,但是以国家作为保障的原则缺位。而政治文件,如果不讨论国家,很难说是完整的政治原则。 《08宪章》不是没有薄弱的地方。例如,对于公民的参与可以提出更多的诉求,除对选举可以提出更具体的原则外,还可以对公民创制和复决权及公投提出诉求。不过,这些也都可以由一经提出的原则和诉求合理推出。 因此,《08宪章》并不像某些保守的人所说的那样,是激进主义的产物;他们担心源自某种阴谋的猜测:任何让政府不高兴的东西,都是要发动革命。《08宪章》也不像另一些人说的那样,只是拾人牙慧,而是对一个对变革时代所有的诉求做审慎思考后,选择能够那些理性公正思考所不可缺少的共识性程序诉求作为宪章内容。这是政治睿智。
原载《人与人权》 |